2025年01月11日

福音影评 | 观电影《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》有感:天下之才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2年02月25日 10:32 |
播放

人人都喜欢天才,喜欢关注他们,谈论他们。在我读初中的时候,语文教科书报道了两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的天才,他们不知道怎么用纸币,洗澡不知道调水温,需要有人专门照顾他们。那时候,我们关注天才,是因为天才与我们差异太大,异于常人,或者简直不是人,而是神仙或者另类,对他们的关注总能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,也能为自己提供茶后的谈资。

人们对天才的关注,可能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。其一是人们的猎奇心理,他们总想看那些异于常人的怪咖们有什么新鲜的东西。如果人们真的喜欢天才,那么他们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天才。但是在这些猎奇者中,很少有人会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。当他们的孩子表现异于常人的时候,与课堂上其它同学不一样,而又接到班主任的投诉之后,往往对自己的孩子大加纠正。因此,猎奇是他们关注天才的主要心态。

人们关注天才的另一方面,就是天才可以提供流量,这些流量可以套取资本。正是人们对天才的猎奇心理,让资本看到流量,于是资本开始消费天才,天才被资本包装成神仙。

正如今天我们在消费耶稣一样。耶稣被描述成神仙,成为人们的谈资,成为信徒的崇拜对象,宗教把耶稣包装成天才,消费信徒的流量。

正如没人关心天才是一个人一样,也很少有人关心耶稣也曾经是一个人。

我想没有几部电影,能让我心灵产生震动。这部电影《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》,却让我看到了我成长中那些难忘的经历。正是这些经历,让我们突然之间释怀,突然长大。

斯派维是个天才,10岁就因发明了永动机而获得了科技大奖。但是,这个10岁的少年,却自己瞒着家庭,提着几乎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行李箱,趴在拉货的火车上,横穿半个美国,来到华盛顿特区,去领取奖杯。而他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,并非为了那个让人自豪的奖杯。

斯派维有个幸福的家庭。姐姐、弟弟和父母一家五口人,生活在大牧场上。父亲虽然严厉,没什么文化,但是对孩子们却充满爱,为他们制造玩具,满足他们玩的愿望;母亲是个昆虫学家,每天都在研究那些昆虫,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。姐弟之间,虽然打闹,但每天也充满温馨。

双胞胎弟弟是斯派维最忠实的伙伴,常常帮助他完成各种实验和探险。但是,在一次测试枪声的实验中,弟弟却误伤了自己,再也没有醒来。尽管这是一个失误,但是斯派维却无法接受弟弟的死,他把弟弟的死归因于自己的实验,虽然父母没有责备他,但是他的内心却始终无法轻松,深深的负罪感总压在他的心头。

失去最喜爱儿子的父母,同样无法恢复以前的乐观状态。他们不再搭理斯派维,对他几乎不苟言笑,和以前相比也很少关怀他。

父母的态度,更是加深了斯派维的负罪感,他想向父母道歉,想向父母说声对不起,想谈谈这个事情,却总是没有机会。

也许人们因为关注一件奇特的事情,而关注他。这就是他发明永动机并获奖,并且自己千里迢迢爬火车而来的目的。他只想和父母谈谈他的想法,只想为弟弟的死道个歉,只想释怀那些因为自己而失去弟弟的负罪感。

他成功了。准确的说,不是他的成功。而是商业资本家的成功。10岁的小男孩,本应在小学课堂上双手放在课桌上听课,现在却成为科学权威,并解决和发明了磁力永动机。这样的一个天才,足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,通过包装也足以带来巨大的流量。这就是活动主办方,在见到并确认斯派维身份之后的第一想法,他们为这个商业策划而尖叫。

而另一边,斯派维的父母和姐姐正在发疯一般的寻找着离家出走的家庭成员。

终于,经过包装的少年天才,科学权威,走上了讲台。而他讲的却不是人们关心的听不懂的熵理论,而是自己死去的弟弟。他表达了自己的孤独,因为没人和他说起弟弟的死是误伤。

其实,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这一件事,能在舞台上,能在人们关注他的时候,好好谈谈这件事。

人们的关注点,开始从对天才的猎奇,现在又加上了他的传奇故事。电视台访问,新闻报道,被资本包装后的他,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。

而斯派维的内心,依然无人问津。

从家乡赶来的父母,终于和他坐在一起,谈论弟弟的死。面对弟弟的死,母亲十分的内疚,把枪当做礼物送给孩子,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,弟弟的死,不是谁的错,这本身就是一场意外。其实在弟弟死后,父母和斯派维一样,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中。他们不是不再关心斯派维了。其实他们的爱从没有改变。他们只是在失去儿子这件事上,太痛苦了,暂时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。

释怀的斯派维,终于回到了那个他应该有的童年。当他完全不理会媒体的无理追问,而拿起父亲的牛仔帽,戴在自己头上的那一刻,他又回到了那个本真的自己,他真的长大了。

叶芝曾经在一首《当你老了》诗里说“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,爱过你的美貌,以虚伪或真情,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,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。”

很多人爱慕我们的外表,关注我们的天才想法,却只有很少的人关心着我们的内心。正如耶稣,当我们关注他的是个神的时候,他依然关注我们的柔弱之处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